刚刚披露的公募基金四季报,让小张很生气:在2018年4月底买入的基金,亏损接近35%,但在季报里,基金经理不仅没有丝毫歉意,还各种甩锅:
怪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怪海外“搞事情”!
怪市场风险偏好被压制!
唯一没怪的是他自己!
而对市场的看法,永远不到百十来字:注重风险收益比选择成长性企业,积极布局好公司,力争抓住结构性机会,为持有人带来好的回报。
无奈之下,小张选择了赎回。
跌幅超40%,没人道歉
小张的情况不是个案。
2018年,净值跌幅超过40%的偏股基金有25只。具体情况见下表:
富国城镇发展、金信价值精选、工银高级制造股票、中银新动力、海富通中小盘、中银新经济灵活等基金变更过基金经理。
记者查阅上述基金的2018年四季报,在季报里,面对飞流直下的净值,20多位基金经理,没有对投资者表达丝毫歉意,一个也没有。
相反,他们做的是:
1、拼命甩锅
怪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整体下跌,赚钱机会缺失!
怪政策不好,去杠杆影响市场!
怪特朗普接连不断地搞事情!
怪风险偏好下降,缺乏新增资金入市。是割不了韭菜了吗?
2、继续看好后市
市场机会将大于风险,A 股有望呈现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将力争把握;
目前市场整体的估值已经处于合理水平,继续大幅下跌的空间不大;
很多优质股已经进入布局区间,长期看已经具备投资价值;
市场下跌提供了布局优质股的机会;
不少个股已经有很好的性价比,将专注于精选个股;
有政策底、市场底、估值底了,看好后市……
3、还有把黑的说成白的
比如:波段性地减持了一些前期涨幅较大、估值偏贵的品种,低位增持了一些价值龙头。减持了前期超额收益较多的品种,增持了部分市场关注度不高的成长股。
印象中,上述表述,在牛市中经常出现。单季度亏损一二十个点,都敢说兑现了超额收益较多的品种。
下边这个基金,2018年全年亏43.5%、其中四季度亏15%,还在说“主要通过结构上获取超额收益”。
业绩不够,季报来凑
前几天新东方年会上视频刷屏,“干活干得好的,不如PPT做得好的”,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对于上述基金,仿佛看到了翻版!业绩不好,季报写得倒很好啊!
基金定期报告,通常会要求基金经理向持有人介绍报告期内的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并且对接下来的市场进行展望。
而现在很多的基金季报,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在阐释投资逻辑时,业绩糟糕的基金经理最常提及的宏观环境、政策托底、纾困基金、货币宽松、外资流入、风险偏好提升等;
而长期业绩领先的基金经理,最常使用的词语是上市公司的竞争格局、业绩表现、产业趋势、估值表现、上市公司管理团队、敬畏风险、尊重常识等。
用词的不同,反映了基金经理对收益源泉的迥异态度:
绩差基金经理的收益源泉,是博弈思维、政策支持、是货币放水、是概念炒作、是韭菜多……
绩优基金经理的收益源泉,则是价值思维、陪伴公司成长、赚公司成长的钱,敬畏常识不亏大钱等。
洞晓收益的根本源泉,本该是基金管理人的起点。一位基金经理,若能够清楚地解释其收益来源和投资策略,投资者才能放心把钱交给他去打理。
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绩差基金经理都会选择避实就虚,不是对自身投资失误的自我反省,而是大肆甩锅。看不到基金经理的投资之道,也看不到对后市的看法,投资者连此类基本信息都看不到,怎么敢把钱交其去代理呢?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如果不对投资失误自我反省,何来自我推动力?投资能力不提升,投资者还认账吗?
据了解,社保基金在“选秀”时,有非常严苛的标准,基金经理必须说明收益的源泉,以及非常系统可行的投资策略,才能应付得了答辩委员会的各种问题。
某位管理过社保基金并且业绩优异的知名投资人透露,当年他为了应对社保“选秀”答辩,曾经精心准备了一年半时间,最终形成了体系完整的投资框架,投资能力也得到了质的提升。
如果基金经理把定期报告当做投资者“选秀”,认真写季报,反刍更新,不仅是和投资者深入交流,也是自我成长的机会。即使业绩出现起伏,投资者也会理解的。至少可以让投资者看到态度。
知耻近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