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配套细则意见稿下发满月,银行理财业务转型“阵痛”逐步显现。来自普益标准的最新统计显示,7月份,全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和收益率出现齐跌,且收益率跌幅扩大。
业内人士分析,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与市场资金面宽松有关;二是受资管新规影响。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资管新规配套细则之一)下发后,部分影响在产品端开始显现。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7月410家银行共发行8537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减少17家,产品发行量减少37款。同时,7月全国银行理财收益率也持续下跌,环比下跌至4.52%,跌幅较6月扩大。其中,全国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环比下跌至4.70%,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率环比下跌至4.26%。
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分析,监管环境调整仍是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收益率下跌则主要与相对宽松的流动性、非标投资限制以及银行主动引导有较大关系。
在资管新规要求下,银行理财业务将逐步向净值化管理转型,其中关键的是净值管理的估值将由摊余成本法改为市值法,这期间将出现存量资产浮亏等问题。“解决浮亏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提高资产收益,二是降低负债成本。目前来看,第二种方式比较好实现。”上述资管人士表示。
上述资管新规配套细则,逐一明确了估值法、新老资产对接、非标投向等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银行正加快理财业务转型。表现在产品端,首先考虑的就是转为净值型产品,但从实际操作来看,面临的挑战不小。
普益标准监测的数据显示,7月全国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为2388款,环比增加254款,较上月有明显提升。尤其是城商行新发行净值型产品超过股份行,表明城商行在净值产品布局方面开始提速。
有银行资管人士坦言,虽然该行净值型产品较基准业绩(指约定部分收益)大概率高于老产品,并有可能获得额外收益,但投资者还是选择了老产品。
魏骥遥表示,由于调整期允许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安排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度,因此多数银行为更多地赚取预期收益型产品的“红利”,可能会推延或者放缓转型进程,预计今年银行理财市场仍以预期收益率型产品为主。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